文/芨芨草
勇者无惧,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话,是对勇敢的人的一种褒奖。孔子说过“勇者不惧”,也说过“君子有畏”。两者看来好像有矛盾之处,但其实是孔子所提倡的人的一种境界。
勇敢的人其实不是不害怕,而是超越了害怕,因为他知道害怕没有用,只有克服害怕,才能把事情做成功。
但是超越害怕,又不是什么都不管不顾,只管埋头向前。如果这样,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。因为,有一些东西,是需要去敬畏的;有一些人和事,是不能去冒犯的。
所以,孔子才有了“君子有畏”的思想理论。其中,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”。排在“三畏”之首的,就是“畏天命”。什么是天命?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,就是大自然的规律。
人是无法和大自然相抗衡的,因为人的力量毕竟有限。我们这边的老人总说一句话,叫“天长命短”,其实就是说人只是漫长天地间的一瞬间存在而以,是无法与老天相对立的。
记得小时候最喜欢一句诗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。秦朝时期的明月,到了汉时仍然是那轮明月,直到今天,高挂在空中的,也仍然是那轮明月!天地之间,不会因为朝代的变迁而改变。
所以,才有“天地悠悠,过客匆匆”的歌词出现。所以,人都知道自己抗不过天。如果人强行与自然规律作对,终究也是会失败的。
因此,勇者无惧,无惧是在不背离自然规律,不违背人类信仰,不忘却人间善念的前提之下。只有在这些条件之下的无所畏惧,才是真正的勇者行为。
比如说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关羽千里走单骑,护送刘备的两位夫人去见刘备,过五关斩六将。关羽算得上真正的勇者,因为,他遵循了“桃园三结义”中的信与义。
曹操欣赏关羽,屡次想留住他为己用。但关羽心系刘备,不忘结义之情,所以不愿意为曹操效力。按照当时的形势,在曹操处当官,肯定是比跟着刘备要轻松得多的。不过,关羽并不贪恋荣华富贵,他信守的,是兄弟之情,是结义之志。
还有赵云,万军之中救阿斗,浴血奋战,只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。他的勇,不是鲁莽,也不是无谋,而在建立在忠义的基础之上的。所以,“常胜将军赵子龙”、“常山赵子龙”的名号才能让敌手闻风丧胆。
这两位勇者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史,就是因为他们既是勇者,也是“君子”。他们无所惧,同时又有所“畏”,他们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,遵循忠、义、信的承诺。
而在现实中,能够做到“勇者无惧”,同时又能做到“君子有畏”的又有几个人呢?商人重利,凡事以利益为首要考虑点;“戏子”无情,娱乐圈每天演绎多少结婚离婚的戏码;亲情无价?多少兄弟姐妹为了一点点财产争个鱼死网破!
所以,心中有敬畏,有可以约束自己的信仰和道德,才能在人生路上成就自己的价值。
如果只说勇者,我想把那些勇登珠峰的人称之为勇者,应该也没有人反对。但是,在我心中,那些虽然上不了珠峰之巅,但是在半山之上捡“垃圾”的人,才是真正的勇者。
同样,当我行走在其他名山之上,碰到那些腰系绳带、行走在悬崖绝壁的“环卫工人”的时候,我的内心总在向他们敬礼。
勇者无惧,君子有畏。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觉悟,二千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的觉悟又有多少呢?
其实,每一个人心中,都应有所“畏”。因为有“畏”,才能“勇”得理直气壮。